茶對新疆的維吾爾族、蒙古族、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絕不亞于對江南漢民族的影響。對漢民族來(lái)說(shuō),茶葉還只居于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的末尾,而對于少數民族來(lái)說(shuō),茶葉位于奶、肉、糧食的首位,他們“寧可三日無(wú)食,不可一日無(wú)茶”。
在中國, 茶主要產(chǎn)自江淮之南。在絲綢之路的最盛時(shí)期,茶葉與絲綢、瓷器等同為遠銷(xiāo)西域的大宗商品。通過(guò)飲食文化交流,新疆少數民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飲茶特色。少數民族的奶茶 , 奶與茶的調配,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合的最佳典范。奶茶作為游牧民族的主要飲品,雖然和中原原有的飲茶方式有很大的不同,卻又為漢、回等民族所接受。江南的飲茶習俗在新疆不僅為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等游牧民族所吸收,還為維吾爾、回等其他民族吸收,并行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。如何沏茶,每個(gè)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慣。如蒙古族、哈薩克族早餐往往是喝奶茶吃酥油炒面或炒米,這同維吾爾族早餐喝奶茶吃馕、回族喝茶吃饃饃大體相似?;刈逦樟藵h族喝“蓋碗”的禮俗,接待客人或自酌自樂(lè ),必用蓋碗沖茶,但沖泡的已不僅是茶葉,還有桂圓、核桃仁、葡萄干、紅棗和冰糖等。這也可以認為是融合了回族嗜甜食的傳統,形成了回族獨有的一種茶道。
為什么茶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如此重大呢?新疆社科院蒙古族學(xué)者吐娜說(shuō):因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高山草原氣候干燥少雨、寒冷時(shí)間長(cháng),飲茶對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。牧民的飲食多是牛羊肉、奶等燥熱、油膩、不易消化之物。而茶葉富含維生素、單寧酸、茶堿等,由于較少食用新鮮蔬菜,人體所需的某些維生素要從茶中得到補充。而對于大量食用動(dòng)物脂肪的他們,茶中含有大量芳香油,不僅可溶解脂肪,還具有降低膽固醇,加強血管壁韌性的作用,恰好能彌補游牧民族飲食結構中的不足。茶不僅對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產(chǎn)生了影響,而且對他們的精神文化、禮節習俗都產(chǎn)生了極大的影響。新疆的維吾爾族、蒙古族、哈薩克族請客吃飯都說(shuō)“請吃茶”,而不說(shuō)“請吃飯”。
昔日新疆與內地有“茶馬互市”,以馬換茶的商貿活動(dòng)盛極一時(shí),資源互補,各取所需,在一定程度上促進(jìn)了中原與邊疆、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依存、共生共榮的關(guā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