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“龍須茶”的采制工藝
龍須茶又名“束茶”,采用條形茶葉以彩色絲線(xiàn)捆成一束花條。它的外形半直墨綠,很象神活中的“龍須”,因此而得名。
龍須茶內在品質(zhì)特色介于烘青綠茶與烏龍茶之間,沖泡后,湯水清澈明凈,呈橙黃色,帶烏龍茶香型,優(yōu)異者亦帶花香,滋味醇厚,極耐沖泡。
龍須茶的茶樹(shù)品種以武夷的有性群體為主,開(kāi)采在冬谷后立夏前,待新梢伸育至芽3-4葉,長(cháng)達3-4寸時(shí)帶梗采下,采下的鮮葉必須按順序輕放,不能重壓,以免茶梗折斷或葉片破碎。龍須茶的焙制工藝復雜精巧,歷時(shí)長(cháng)且細致,其簡(jiǎn)要制作過(guò)程是:
1、萎凋 將采回的芽葉薄攤在竹席上,置于室內進(jìn)行萎凋,也可先行日光萎凋后再行室內萎凋,由于薄攤不需翻動(dòng)。萎凋至葉片呈半柔軟狀態(tài),葉面失去光澤,用手持茶?;?,前端二葉呈下垂狀態(tài),即為萎凋適度。
2、殺青 鍋溫掌握在100℃左右,每鍋投葉量為0.5-1kg,用揚吊結合翻炒法,炒至茶梗和葉片變軟,梗折不脆斷為適度。殺青葉必須趁熱揉捻至茶汁外溢,葉卷成條為適度,隨即將揉團充分抖散,并涼在竹篩上。
3、整理和扎束 主要目的是使成茶外形美觀(guān),以形成龍須茶獨有的特征,這是制作龍須茶的關(guān)鍵步驟,具體方法是,將已抖散攤涼于竹篩上的茶條,趁茶葉未干時(shí)迅速地一根根理直,整齊地平放在竹篩上,寬約10cm,分二層,較長(cháng)的條放在底層,較短的放在上層,并把揉捻斷碎的茶梗葉片迅速集中起來(lái),搓成3cm如姆指的橢圓形小團,再將整理好的茶條包覆在外面,使小團的茶梗,碎葉包在里面不外露。而后兩端用紅的或綠的絲線(xiàn)捆扎好后,將茶梗部位用剪刀修剪整齊,再將兩把合并,中間用另一色線(xiàn)扎緊。
4、烘焙與攤涼回潮 由于龍須茶經(jīng)捆扎成束,不易烘干,必須文火慢烘,全過(guò)程可分為六個(gè)階段:
①初烘 用焙籠將茶束按順序分層間隔放置,每籠2-2.5kg,溫度掌握在100℃,中間用另一空焙籠進(jìn)行翻動(dòng),經(jīng)3-4h,烘至六成干即可。
②再干 將六成干的茶束,放置3.5-4kg茶葉于焙籠中,以文火60-70℃烘烤,每隔2h,用另一個(gè)空焙籠將茶束翻動(dòng)一次,一般烘約18h。
③攤涼回潮 再干的茶束需放置竹篩上攤涼24h左右,使茶束內部殘留的水分,擴散到表面上來(lái),若遇到雨天,可縮短攤涼回潮時(shí)間。
④補火 將攤涼回潮的茶束,重新放置焙籠烘烤,每籠3.5-4kg,火溫60-70℃,慢烘7-8h。
⑤再攤涼回潮 將補火茶束,放置于竹席上,冷卻回潮,視氣候情況攤涼12-24h,讓茶束內部殘余水分,再次擴散到表面,以利復火。
⑥復火 將再攤涼回潮的茶束放入焙籠和補火一樣,每籠3.5-4 kg,在60-70℃火溫下,文火漫烘至足干。